<tbody id="y4f5u"></tbody>
<dd id="y4f5u"></dd>

  1. <rp id="y4f5u"></rp>
  2. <nav id="y4f5u"></nav><dd id="y4f5u"></dd>
  3. <button id="y4f5u"><object id="y4f5u"></object></button>

    高行健資料簡介(個人簡歷及圖片)

    網友提問

    被瀏覽:6900

    關注者:203

    最佳回答:

    高行?。?940―?。?江蘇泰州人,出生于江西贛州。目前為法籍華人。2000年10月12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年60歲。事后報導中稱他為劇作家、畫家、小說家、翻譯家、導演和評論家。不過,高行健早期在國內,是以創作先鋒戲劇著稱。他與鐵路話劇團創作員劉會遠(中共元老谷牧的兒子)合作創作了《車站》《絕對信號》等話劇,由北京人藝演出,引起轟動。后來他又寫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現出藝術魄力和深邃的歷史感?!督^對信號》一劇,被列入“共和國50年10部戲劇”。高行健在大陸發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發表《現代小說技巧初探》的小說評論在中國大陸第一次引起了關于現代主義小說的爭論,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集《有只鴿子叫紅唇兒》。

    ,

    詞條概要

    高行健,法籍華裔劇作家、小說家、翻譯家。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集《有只鴿子叫紅唇兒》。1987年移居法國,1997年取得法國國籍。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簡介

    幼年時光

    高行健祖籍江蘇泰州,1940年1月4日生于抗戰時期的江西贛州。父親高運同是中國銀行職員,母親顧家騮是基督教青年會成員并做過抗日劇團的演員,二人均生于破落的大家族中。

    1942年,弟弟高行素誕生??箲饎倮?,其父仍留在銀行里,失業后當過記者,供職于私人銀行及輪船公司。盡管高行健的父親經常失業,但生活仍舊寬裕。幼年的高行健由于體弱而由母親進行識字教育。在她的影響下,高行健對戲劇、寫作和繪畫均產生了興趣。

    解放初期

    1952年,高行健就讀于南京市第十中學(今南京市金陵中學),其原為教會學校金陵大學附屬中學,因此能夠接觸到許多的西方翻譯來的著作。對這段時光,高行健回憶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學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夢里”。

    法文之路

    受家庭和外部環境影響,年輕的高行健最初的理想是做物理學家或數學家。同時由于從小愛與母親演戲,高行健亦產生了報考戲劇學院的愿望。由于不符合導演系的報考條件,高行健只得放棄。于是,他的理想轉向了作家。參觀了南京大學中文系后,由于學習氛圍與高行健心中“遺世萬年的文學熏陶”的想法不符,他最終決定報考外國文學或繪畫。

    高行健資料簡介(個人簡歷及圖片)

    由于從小喜愛繪畫,高行健師從中國美術家協會最早一批的會員惲宗瀛先生學畫素描、水彩、油畫以及泥塑,并產生了報考中央美術學院的愿望,這也得到了惲宗瀛先生的支持。但高行健聽從了母親的建議,放棄報考中央美術學院。

    高考復習中,高行健反思了自己學習理工的理想,并在一個下午偶然在學校圖書館中找到了

    一本共產國際出版的刊物,書中所描繪的二十世紀初期的巴黎超現實主義畫家和藝術家、詩人和文學家們在巴黎小酒館里的生活深深吸引了他。因此,年僅17歲的高行健于1957年考入了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法語專業。大學時光中,高行健主要在圖書館中度過,期間閱讀了大量的馬列主義著作及寫劇本、小說。課外,他與同學組織了“海外劇社”并曾用法文演戲。

    文學生涯

    1962年,高行健從北外法語系畢業后,在中國國際書店從事翻譯工作。1970年,被下放到干校勞動,期間曾到安徽寧國縣港口中學任教。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國建設》雜志社法文組組長。1977年,調任中國作家協會對外聯絡委員會工作。1979年5月,作為全程翻譯,陪同巴金等中國作家訪問巴黎,回國后高行健發表了《巴金在巴黎》。同年,發表中篇小說《寒夜的星辰》。

    1981年,調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編劇。同年,發表評論集《現代小說技巧初探》。1982年,與鐵路文工團編劇劉會遠共同創作的劇作《絕對信號》,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引起轟動,并因其新的戲劇觀念和思想內涵而發生爭議,不久被禁演。在這部劇作中,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現代派的戲劇手法,突破了話劇傳統的時間結構,拓寬了戲劇表現空間,探索新的戲劇觀念包括舞臺觀念?!督^對信號》一劇還被評為中國“共和國50年10部戲劇”之一。此后他更以多樣化手法,寫了《野人》一劇。

    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集《有只鴿子叫紅唇兒》。1985年,在北京與凋塑家尹光中舉辦泥塑繪畫展,開始受到海內外媒體的關注,這是高行健至今在中國大陸舉辦的唯一一次畫展。同年,應邀赴歐洲五國(德國、法國、英國、奧地利、丹麥)訪問八個月,在柏林世界文化之家舉辦了個人畫展,獲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賣畫獲“巨款”四萬馬克,從此高行健開始了以畫養文生涯,獲得了更多寫作上的自由。1986年,由于“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劇作《彼岸》被禁演。

    定居法國

    1987年,高行健應邀赴德國從事繪畫創作。1988年,開始在巴黎郊區巴紐里定居,起初生活艱難。1989年,成為法國“具像批評派沙龍”成員,以后連續三年參加該沙龍在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的年展。1992年,榮獲法國政府頒發的“藝術與文學騎士勛章”。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1999年,高行健的畫作在巴黎參加盧浮宮第十九屆國際古董與藝術雙年展。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期間,高行健同時以中文與法文創作。作品如《生死界》、《夜游神》、《對話與反詰》、《周末四重奏》等,內容是人的生存本質的探討,具有歐洲荒誕派戲劇與存在主義思想的色彩。

    2000年10月12日,高行健作品《靈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因此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文作家。瑞典文學院的頒獎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辟了新的道路?!?002年2月25日,法國總統希拉克親自為高行健頒發“榮譽軍團騎士勛章”。2003年,法國舉辦“高行健年”以表彰他的成就。

    2010年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高行健開玩笑地說自己“三生有幸”:“第一生在中國,第二生在法國,諾貝爾獎獲獎以后,我生了一場大病,也可以說是大難不死,又有一生,我自己開玩笑說真是三生有幸?!?/p>

    家庭生活

    高行健父親高運同,曾為銀行職員,1981年逝世。母親顧家騮,曾服務南京腦科醫院公職,1961年逝世。1941年弟弟高行素出生,其后成為音樂教育家,曾任江蘇省音樂家協會秘書長,現居中國大陸。目前兄弟二人彼此不通音訊?!?/p>

    高行健共有兩次失敗的婚姻。1962年高行健于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后被下放農村五年,1969年與相識12年的女友結婚。兩人育有一子高杭,目前仍與母親生活在中國大陸。高行健的第一次婚姻不幸福,但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據高行健出國后向友人透露,他們夫妻雙方性格不合,妻子尤其反感他一天到晚不停地寫呀寫,直寫得家徒四壁,恐怕長此以往,生個孩子也養不活。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此次婚姻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初。他的第一任妻子現居南京。

    在八十年代他的大起大落中,他認識了后來成為他第二任妻子的一位同事郭長慧。郭長慧也畢業于高行健的母校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但比高行健年輕13歲。兩人同在外文局工作并于1985年結婚,高行健在同年到德國當訪問學者。1986年,高行健回到了中國,而妻子到了法國入讀里爾高等新聞學校,畢業后成為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文化與藝術節目的主持人。高行健在1987年底又來到法國巴黎,與妻子團聚。不過,第二次婚姻在1989年以失敗告終。據自七十年代便與高行健一直維持著深厚友誼的大陸作家劉心武說,高行健前妻也擅法文,目前任職于法國電臺,兩人于八十年代末離婚,未育有子女。

    據稱高行健目前與一位畢業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名叫“西零”女子同居。她在法國讀書期間與高行健相識。

    作品一覽

    戲劇作品

    1、《絕對信號》(與劉會遠合作),實驗劇作。1982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1992年,在臺灣上演。

    2、《車站》,實驗劇作。 1983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1984年,在南斯拉夫上演;1986年,在香港由第四線劇社演出;1988年,在英國上演;1992年,在奧地利上演;1999年,在日本上演。

    3、《野人》,大型劇作。1985年,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1988年,在德國漢堡上演;1990年,在香港上演。

    4、《高行健戲劇集》,戲劇集 。1985年,由群眾出版社出版,收錄了《絕對信號》、《車站》、《獨白》(獨角戲)、《野人》,以及現代折子戲四篇:《模彷者》、《躲雨》、《行路難》、《喀巴拉山口》。

    5、《彼岸》,實驗劇作。1986年,在北京文學刊物《十月》發表;1990年,在臺灣上演;1994年,瑞典皇家歌劇院出版瑞典文版劇作選《彼岸》,譯者馬悅然(Goran Malmqvist)。1995年,香港演藝學院,高行健執導。

    6、《躲雨》 。1987年,在瑞典上演。

    7、《冥城》,舞劇。1988年,在香港上演。

    8、《聲聲慢變奏》,舞劇。1989年,在美國上演。

    9、《逃亡》,劇作。1990年,在《今天》第一期發表;1990年,在瑞典皇家歌劇院首演;1992年,在德國、波蘭上演;1994年,在法國上演;1997年,在日本、貝寧和科特迪瓦上演。

    10、《生死界》,劇作。1991年,在《今天》第二期發表;1992年,由法國文化部贊助,在巴黎圓環劇院首演,后參加“阿維農戲劇節”;1994年,分別在澳大利亞悉尼、意大利“當代世界戲劇節”上演,高行健執導;1996年,在波蘭上演;同年,在美國上演,高行健執導。

    11、《山海經傳》。1992年,由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12、《對話與反詰》,劇作。1992年,在《今天》第二期發表,法文版也同時發表;同年,在奧地利維也納首演,高行健執導;1995年,在巴黎莫里哀劇院上演,高行健執導;1999年,在巴黎再度上演,高行健執導。

    13、《周未四重奏》,劇作。1996年,由香港新世紀出版社出版。

    14、《夜游神》。1999年,在法國阿維農戲劇節首演。

    15、《八月雪》,現代禪劇、京劇。2000年,由臺灣聯經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19日,在臺北首演。

    小說作品

      《靈山》,長篇小說

      1990年,由臺灣聯經出版社出版。

      1992年,瑞典文版出版,譯者為馬悅然。

      1995年,法文版出版,譯者為杜特萊。

      2000年,英文版出版,譯者陳順妍(Mabell Lee)。

      《一個人的圣經》,長篇小說

      1999年,由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

      2000年,法文版出版,譯者為杜特萊。

      《給我老爺買魚竿》,小說集

      1989年,由臺灣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

      《有只鴿子叫紅唇兒》,中短篇小說集

      1984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收錄了《有只鴿子叫紅唇兒》、《寒夜的星辰》。

    論著作品

      《沒有主義》,文藝論文集

      1996年,由香港天地圖地公司出版。

      《現代小說技巧初探》,文藝論著

      1981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戲劇論文集

      1988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高行健戲劇六種》

      1995年,由臺灣帝教出版社出版。

      《高行健·2000年文庫-當代中國文庫精讀》

      1999年,由香港明報出版社出版。

    電影作品

           《側影或影子》(Silhouette / Shadow),2008年上映。

    人物評價

     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事在中國大陸引起爭議。有些人認為中國有很多作家更加優秀,他的得獎是因為他的政治立場所致;有的人反對前者的說法,認為這在中國文學有著積極的意義。

    官方評價

    人民網專稿《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違背了諾貝爾遺囑》,文章從諾貝爾遺囑談起,

    對比這次評獎的標準、規程等,得出如題的結論。結論認為:“這次文學評選,可以說是諾貝爾獎金的大貶值。

    不論從評選的衡量尺度、工作方法和評選人組成看,諾貝爾基金會都必須做徹底改革。對此,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早就提出多次呼吁,這次文學評獎進一步證明了這個呼吁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如果諾貝爾基金會需要諾貝爾獎金保持信譽,那就應該聽取世界各國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的呼聲,趁早開始徹底改革?!敝袊骷覅f會表示:“中國有許多舉世矚目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此并不了解,看來,此舉不是從文學角度評選,而是有其政治標準?!?/p>

    時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朱邦造指出,“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的行動再次表明,諾貝爾文學獎已經被用于別有用心的政治目的,不值一評?!?/p>

    對此,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主席表示:“諾貝爾評委會并沒有政治目的,頒獎給高行健是基于他的文學成就,而非他的政治立場?!比鸬湮膶W院在新聞公報中指出,高行健的長篇巨著《靈山》是一部“無以倫比的罕見文學杰作, 也是一部朝圣小說”。

    民間評價

    中國大陸文學批評家、同濟大學教授朱大可認為“高行健的獲獎,在中國文壇觸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諾貝爾獎抵抗運動”,“無論是余華、蘇童和王朔中的任何一個,都比高行健更有u2018資格u2019代表中國當代文學的u2018水準u2019?!迸_灣女作家朱天文和張曉風則認為臺灣作家比高行健優秀的不在少數。成功大學教授馬森認為高行健獲此殊榮是一種幸運,他在《靈山》序中指出“那么一篇小說,既不企圖反映社會和人生,又不專注于情節的建構和人物的塑造,還能剩下什么呢?”所以,高行健是中國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說法,非?;闹?。曾在八十年代初期寫文章介紹過高行健及其作品中國文學評論家成曉明認為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高行健“太荒唐”。他說:“那時是把他作為戲劇新人向讀者推薦他的作品。不知道他到法國后是否寫過大作,但要憑他80年代在中國時創作的幾部話劇和小說就能獲諾貝爾文學獎,那就太荒唐了?!?/p>

    臺灣詩人洛夫認為這些負面批評是“酸葡萄作用”。據美聯社報道,中國文學館館長舒乙對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表示了祝賀,但他同時認為,“中國有數以百計的文學家更應該獲獎”。香港作家董橋表示,高行健的作品極具創意,永遠不會重復自己,視野廣闊,氣勢不凡,成就是世界級。作家劉再復認為《靈山》“揭示了中國文化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但“知音很少,非常孤獨”。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方梓勛認為高氏作品著重人性描述,帶有個人主義色彩,有時亦會摻入佛學和禪的思想。戲劇方面,方教授認為故事性不強,但因為充滿人性,容易令觀眾投入。他估計,這可能并非高行健的本意,但觀眾會有同感。臺灣的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王吉隆則認為,高行健的作品很有民族性,他將西方現代文學技巧和東方精神融為一爐,并用自己獨特的藝術方式詮釋出來。中國大陸作家王朔認為高行健非常了不起,因為高行健除了中文之外,還能用外語(法語)寫作。文學評論家夏志清表示,高行健得獎是“爆了大冷門”,第一次有中國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由海外的中國作家獲獎,與兩岸無關,既不是大陸本土作家,也不是臺灣作家,這是很公平的交易。

    獲贊:647

    收藏:98

    回答時間:2022-06-21 18:28:04

    暖暖直播免费观看日本
    <tbody id="y4f5u"></tbody>
    <dd id="y4f5u"></dd>

    1. <rp id="y4f5u"></rp>
    2. <nav id="y4f5u"></nav><dd id="y4f5u"></dd>
    3. <button id="y4f5u"><object id="y4f5u"></object></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