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 - 簡介
1973年畢業于浙江大學醫學院(原浙江醫科大學)醫學系,從事傳染病學醫療、教學和研究工作30余年,并取得顯著成就。現為傳染病學博士生導師、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浙江省分會會長、中國女醫師協會常務理事。
中華醫學會感染學分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分會副主委,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組長。
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傳染病學》主編,
感染病雜志主編,中華傳染病學、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副主編。
李蘭娟 - 學術職務
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
浙江省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
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
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組長。
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主任。
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病??漆t師分會會長。
國際血液凈化學會理事。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感染病雜志》主編。
《中華傳染病雜志》、《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副主編。
李蘭娟 - 學術貢獻
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
1986年,李蘭娟申請到了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的青年科研基金,為攻克重型肝炎病死率高達80%的世界性難題,她歷經10余年,艱苦攻關,攻克了人工肝治療中易出血、低血壓等難點,創建了一套療效確切的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取得了重大突破,使急性、亞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轉率從11.9%上升至78.9%,慢重肝病治愈好轉率從15.4%上升至43.4%,開辟了重型肝炎治療的新途徑。她成為我國人工肝技術的開拓者。
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取得成功后,她毫無保留地向全國同行傳授這項技術,浙醫一院先后舉辦了八期國家級人工肝成果推廣學習班,在全國30多個省市300余家醫院推廣應用人工肝技術,取得同樣好的療效,使眾多的重肝患者重新升起了生命之帆。
李蘭娟還多次應邀去北京、上海等地應用人工肝技術搶救肝衰竭病人并獲成功。北京人民醫院血液科一位接受移植的患者,出現嚴重的肝功能衰竭,黃疸迅速上升,生命危在旦夕。在接到要求會診的電話時,李蘭娟正遠在舟山海島出差,她立即決定帶領人工肝治療組火速進京,為患者做了4次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使患者轉危為安。
人工肝項目199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后,她積極向全國推廣,該項目被列入國家醫學繼續教育重點培訓和推廣項目。浙醫一院傳染病科成立了人工肝中心及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李蘭娟教授多次在國內、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專題報告,全國20余個省市300余家醫院開展應用人工肝技術。 她還但任中華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組長,主持制定我國《人工肝支持系統的治療指南》,明確了開展人工肝技術須具備的條件及人工肝治療的適應癥、相對禁忌癥、療效判斷標準和技術操作規范。她主辦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際暨全國人工肝會議,主編了我國第一步《人工肝臟》專著。李蘭娟還在國內外權威雜志上發表多篇有關論文,和日本等國家開展專業協作,擔任國際血液凈化學會中國理事,提高了中國醫學界在治療肝炎方面的國際地位
微生態學研究
李蘭娟教授應用新興的生命科學――微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慢性重型肝炎病人腸道菌群生態變化及其在重型肝炎發病過程中的作用和防治進行系列研究,首次發現了慢性重型肝炎病人存在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表現為雙歧桿菌等有益菌顯著減少,腸桿菌科細菌等有害菌顯著增加。率先提出了腸道微生態失衡可能在慢性重型肝炎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新理論。提出了應用微生態原理治療重型肝炎的新思路。還首次在我省獲得了正常人群腸道菌群值的數據,為微生態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2002年,李蘭娟擔任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組長,主持制定了我國《人工肝支持系統的治療指南》,推動了中國人工肝技術的健康發展。多次主辦了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并應邀赴日本、意大利等國講學和交流,與日本岡山大學建立人工肝合作研究關系并被聘為客座教授。
1993年開展浙江省第一例肝臟移植至今,手術成功率近100%,良性肝病移植后1年生存率達到88.4%,達國際先進水平并創下多項紀錄:2001年國內活體肝臟移植年齡最小紀錄(9月齡);肝腎聯合移植國內移植數量最多和國內最長存活紀錄;施行胰腎聯合移植,創亞洲最長存活紀錄。鄭院士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我國器官移植領域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移植臟器慢性失功的免疫學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多次獲得國家及浙江省科技進步獎等獎項。對我院移植技術的進步和學科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感染微生態學
李蘭娟在肝病微生態和感染微生態領域開展的創新性研究,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腸道微生態變化規律,闡明腸道微生態變化與重型肝炎發生、發展的關系,豐富了重型肝炎發病機制的理論;提出B/E值為腸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標,為腸道微生態基礎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客觀依據;深入開展醫院內感染和細菌耐藥的研究,主編中國首部《感染微生態學》專著,奠定了感染微生態學的基礎。
抗擊非典
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工作中,李蘭娟對全省“非典”防治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性措施,控制了可能擴大的“非典”疫情,實現了省醫務人員零感染率,杜絕了第二代病人,在全國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李蘭娟還率攻關小組開展“非典”病毒檢測、發病機理及防治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F在,我更多的創新理念運用到行政工作中去,及時了解國際國內衛生領域的進展和動態,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發展思路和規劃。
此外,在抗擊“非典”中,她提出系列的防治措施,確保浙江省沒有發生二代病人和醫務人員被感染,重癥病人得到有效救治,為浙江取得抗擊“非典”勝利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她率攻關小組成功培養分離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測序,系中國內地第二株登錄Genbank;首次發現PBMC中有復制型SARS-CoV存在,對揭示“非典”的發病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首次揭示重型肝炎病人腸道微生態變化規律,闡明了腸道微生態變化與重型肝炎發生、發展的關系,豐富了重型肝炎發病機制的理論;
提出B/E值為腸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標,為腸道微生態基礎和應用研究提供了客觀依據;
成功培育出無菌大鼠(已通過國家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鑒定),建立了無菌動物實驗研究平臺;
注重細菌耐藥研究,引領細菌耐藥研究小組發現六個β-內酰胺酶新基因型,研究成果分別于2001、2004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編了我國首部《感染微生態學》專著,奠定了感染微生態學的基礎。
率領課題組成功培養分離出SARS病毒并完成全基因測序,系中國大陸第二株登錄GenBank;首次發現PBMC中有復制型SARS-CoV存在,對揭示“非典”的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在Journal Hepat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等國內外雜志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收錄20余篇;
主編專著11部,其中《傳染病學》系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人工肝臟》、《感染微生態》均為中國該領域的首部專著;
承擔國家863、973、“十五”攻關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 發表論文200余篇,SCI收錄20余篇。 主編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傳染病學》等專著8部。 擔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和浙江省人工肝中心主任以及《感染病雜志》主編、《中華傳染病雜志》和《國際流行病感染病學雜志》副主編等職。李蘭娟 - 榮譽
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病毒性肝炎研究獲得1997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9年被國家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2001年獲中國高??茖W技術二等獎; 2001年國家教育部推廣應用二等獎 重型肝炎腸道微生態變化的研究獲得2001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革蘭陰性菌超廣譜β-內酰胺酶及AmpC酶研究獲得2003年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研究成果獲2004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建立了中國第1株永生化人源性肝細胞系-HepLL,創建分離肝細胞的新方法,構建新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人工肝,成果獲2006年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國家教育部高校推廣應用獎二等獎1項; 獲得授權專利5項。李蘭娟 - 評價
一位病人寫道:“作為一個肝病患者,看到熟悉的病友離去,內心深感恐懼。幸運的是:人工肝技術讓我重新擁有了健康,在我吃得香、睡得甜,每天感受生命的美好時,總是難忘李教授的救命之恩?!?/p>
李蘭娟在浙江衛生事業道路上的探索獲得了成效。高強部長2005年在浙江視察時說,我10年以后想做的事情你們已經做了,沒想到的事情你們也做了。
吳儀副總理也高度評價了浙江衛生工作。
在多年臨床工作中,李蘭娟對每一位病人都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細致了解病史、精心設計治療方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她都一絲不茍,環環相扣,不斷總結。她總是以滿腔的熱情和責任心救治病人,帶病人和親人,無論白天、黑夜還是節假日,只要病人需要,她都會及時趕到。病人的痛苦,她刻骨銘心;病人的康復,是他最大的快樂。
她總是不斷學習,不斷努力,與時俱進,探索創新,把專業技術奉獻給病人,并致力深化衛生改革,促進衛生事業發展,努力建設一支“適應時代要求,改革創新、奉獻社會、服務人民”的高素質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衛生強省”,為浙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奮斗。
李蘭娟 - 人生信條
嚴謹求實,堅韌不拔,奉獻社會。 有胸懷坦蕩的健康心態,才有精力充沛的健康體魄。
李蘭娟 - 人物發言
我從小家境困難,從初中到高中到大學都是靠助學金來完成學業,一直特別珍惜學習的機會,所以格外地刻苦勤奮,成績也非常優秀。在別人的印象里,我是一個做事特別認真的人。我覺得,只有認真才能把事做好。更重要的是,人得有事業心和責任心。正是這種認真和執著,使我能在傳染病學術領域不斷地創新探索。
1986年,我申請了青年科研基金,帶領課題組展開了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的研究。人工肝作為一項新技術,當時國內外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不少人對人工肝治療重型肝炎這一新方法的前途表示懷疑,但我深信只要攻克治療中的幾個技術難點,還是有成功的可能。做了一段時間,確因重型肝炎病情危重,治療難度很大,有的課題組成員也沒有信心了,我只好另找人:誰愿意,跟著我做!
我是一個醫生。對于重癥病人來說,就地治療才會有更大的生存希望。所以我們毫無保留地向全國同行傳授人工肝技術,并在全國30多個省市300余家醫院推廣應用。為此,我們成立了省人工肝中心及全國人工肝培訓基地,舉辦了九期國家級人工肝成果推廣學習班,主辦了第一、二、三屆國際暨全國肝衰竭與人工肝會議,主持了人工肝技術的相關技術規范的制定并頒布實施,還主編了國內首部《人工肝臟》專著。到目前為止,已有英、美、德、日等國家及香港在內的全國各地600多專家、教授前來參觀或進修,使人工肝技術更好地造福于病人。
我始終相信,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個團隊可以創造奇跡。我一直很感謝我身邊的兩支團隊:浙醫一院的科研團隊在傳染病研究領域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我能承擔和完成國家973、863、十五攻關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離不開團隊的努力。我只是作為設計師和協調者領銜設計和參與重要環節的研究,而團隊的共同努力是成功的關鍵。我深深體會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高瞻遠矚;有了“高效”團隊,才會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作為一個管理者,要重點支持創新人才,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寬容他失敗,當然也要從財力上投資支持。我認為讓科技工作者能夠“安心、靜心、誠心”從事科研工作十分重要?!鞍残摹本褪且⒑屯晟啤耙眠M人、留得住人、育得好人”的工作機制,熱情幫助解決他們在工作、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主動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做到政治上多關心、生活上多關懷、感情上多關愛,大力營造衛生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圍?!办o心”就是要轉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思想,充分肯定和尊重自主創新人才的艱苦工作,培育“十年磨一劍”、“寧靜而致遠”的意志,倡導追求真理、堅持不懈、奮力創新的科學精神?!罢\心”就是要造就寬容失敗、鼓勵爭鳴的學術氛圍。允許失誤、寬容失敗,鼓勵衛生科技人才發揚勇于創新、大膽探索、鍥而不舍的精神,促進跨學科、跨專業人才間的交流與合作,形成“百家爭鳴、共謀創新”的生動局面。
我的成長得益于幾代人創建的傳染病學科和團隊的共同努力,我才能取得這些成績,當選為院士。我感謝我的老師和同事,也深深感激和敬重我的母親,她以樸實無華的言行教給我老實做人、認真做事的道理。年邁的母親如今還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照顧全家的生活,給我很多理解和支持,讓我全身心投入工作。我永遠是一名普通醫務工作者,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人類最終能夠戰勝傳染病。